特别提示:本站所有标注价格及相关信息均来源网络采集(非墓园产品单位在本平台报价及信息提供者),无法保障其准确真实有效,随时间都会有变动,未能及时更新和核实,实际价格以墓园单位报价为准,如有异议,产品单位和平台概不负责,敬请见谅,如有不妥请来电告知,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信息。谢谢!
距今5000年前中华文明已形成,它是怎样的面貌?2022年12月24日下午,由澎湃新闻网做媒体特别支持的文汇讲堂第159-3期“5000年前的中华大地早期文明”如约举行。现已刊发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良渚古城发现者、发掘主持刘斌,中国人大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长江学者、南佐遗址发掘主持韩建业的主讲。此篇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河梁遗址发掘主持贾笑冰的主讲,三篇主讲分别从良渚、南佐、牛河梁三地遗址讲述了5000年前后的早期中国。
“阳”中的贾笑冰在牛河梁遗址带病演讲
红山文化的年代范围大致从距今6500年至5000年,时间跨度1500年,空间分布超过20万平方公里。今天以正在发掘、研究的牛河梁遗址为重点,由点带面来讲述红山文化尤其是中晚期的社会发展面貌,由此体会为何说红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根系,中华礼制的起源点。
旧识:坛庙冢体系的确立
1983年,考古界前辈们对牛河梁遗址开展考古工作,确认了早期的16个地点。1988年以牛河梁遗址发现的16个地点为主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的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中,划定保护区(红线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蓝线范围)面积50余平方公里。这几年除了16个核心地点外,在红线和蓝线范围内包括周边的新确认遗址点已多达67处,极大丰富了牛河梁遗址群的规模和数量。但是这16个核心地点仍然有它的存在意义、独特价值,因为它们确立了坛庙冢学术体系。
16个核心地点确立了坛庙冢学术体系
三重坛对应春分、秋分和两至,推测为祭天所用
在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总平面图上,中间由石柱围成的圆形遗迹是当时命名的3号冢,其实就是祭天的坛。可以看到“坛”有直径不同的三个同心圆,逐级升高形成了三个台阶。如果看细部会发现,围成圆圈的三重坛所用的石头都是挑选过的六棱石柱,它并非加工所成而是依据石头的自然解理形成的,内层石头圈里面还摆放了祭祀用的筒形器。
坛的三个同心圆直径正好对应冬至、春秋分和夏至
有意思的是,三重圈直径并不同,大小比正好是根号2。根据冯时先生的测算,这三个大小不同的圈分别对应着冬至、春秋分和夏至,与地上所观测的太阳的运行轨迹相同,即三天两地,所以推测三重圆应该是祭天用的坛。很多学者把它和北京天坛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祭天场所。从牛河梁遗址分布情况来看,坛位居整个遗址区偏南侧,与后世的礼仪制度——北郊祭地南郊祭天完全吻合。
女神庙墙壁有彩绘,女神头像栩栩如生
庙指女神庙。
女神庙实景图和线图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的1号建筑址就是女神庙。揭开表土之后能看到在女神庙里有栩栩如生的女神头像、泥塑熊的下颌还有泥塑的熊爪、鹰爪;还出土绘有几何图案的彩绘壁画残块,由此可知女神庙被装修得非常精美。
冢内大型墓葬具备阶梯状墓道,为中国历史首创
冢是红山文化比较重要的发现。
以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为例,刚开始发掘时认为整个区域都是墓葬区,揭开表土之后把石头堆按照冢编号了,等发掘3号冢时发现并没有墓葬,而是三圈圆坛,后来就把它定义为坛。从西往东依次是1号冢、2号冢、3号冢、4号冢、5号冢,6号冢位于3号冢的北侧,被破坏得比较厉害。
第二地点的1-6号冢
1号冢内北边是大型墓葬,往南一点是中型墓葬,最南边是小型墓葬。从中心大墓M26墓葬平面上可以看到一侧是阶梯的墓道。商周时大墓都有墓道,一侧带阶梯状的墓道开了中国墓葬制度的先河,但我们在距今5000多年的牛河梁就已看到滥觞。墓中随葬的玉器非常精美。中型墓葬规模小一些,有的南侧有两级阶梯,但墓圹明显变窄,也随葬了玉器。小型墓仅能容身,墓坑很浅,几乎没有随葬品,个别有一两件玉器。
大型墓有墓道,随葬玉器精美
2号冢中间只有一个中心大墓。
4号冢比较特殊,叠压关系较为复杂,目前尚未确认中心位置是否存在大墓。
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只有一座冢,外面一圈是墓葬,它的中心大墓位于中心偏北,而很多小型墓是有叠压关系的。
在第五地点1号冢内的中心大墓两侧同样带阶梯,出土了玉器组合——勾云形玉器、两件玉鳖,两件璧,一件镯,一件鼓形箍。
大墓M4里的墓主头下有禽类形状器物
16地点也有包括中心大墓M4、中型墓及小型墓这样不同规模的墓葬。中心大墓M4在墓主头下的位置放置一件禽类形状的器物,有人说是凤,有人说是天鹅,总之是与禽类相关。墓主人胸部放置斜口筒形玉器,另一件重要的玉器则是放置在腹部的站立状、双手放在胸前的玉人。这种特殊的玉器组合彰显了墓主的身份。
中型墓出土玉器的组合减少,小型墓仅能容身,仅个别有随葬品。
上层积石冢阶段通常有石棺,出现了“唯玉为葬”现象
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可以分为上层积石冢和下层积石冢两个阶段。大墓基本都是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年代稍晚一些。上层积石冢阶段一般都有石块垒砌得较好的石棺。下层积石冢一般为土坑墓,周围以碎石封盖,随葬品中少见玉器,在2号地点4号冢M5出土有彩陶盖罐但不见玉器。而上层积石冢阶段,如第五地点1号冢M1则只随葬玉器。
上层积石冢和下层积石冢布局略有不同
坛庙冢的体系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意义可以用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作为概括。
坛庙冢的发现使红山文化的研究一开始就站在文明起源研究的前沿,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上下层积石冢的确定,为认识牛河梁遗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精准的时间框架。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大中型墓基本只随葬玉器,且用玉器来彰显墓主人身份等级和地位,“唯玉为葬”显示红山文化中已出现玉礼制。
新知:牛河梁遗址新发现
首先关于结构布局。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最早确认有四个建筑址,随着2017-2020年、2021年的深入研究,发现这四座建筑地址关系非常密切。
最早的认识初步确认了四座建筑址的性质、功能存在差异:1号建筑址就是女神庙,2号建筑址是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品字形山台。3号建筑址是陶片窝,在70多平米类似房子的遗迹里,出土了大量的在红山文化里专用于祭祀的筒形器残片。4号建筑址是一座75平米左右的房子,其内有比较密集的柱洞、4个灶址或者火塘,出土遗物较少,也没有其他的生活类遗存。
这几年深入研究发现,第一地址四座建筑地址有密切关系
发现通向女神庙的通道、排水沟,新发现提示四座建筑或是有机一体
2017年-2020年,我们把原来含有北山台、西山台、东山台的品字形山台进行了重新划分,根据地面调查和试掘的发现将其进一步划分为8座台基址,根据台基址外围石墙的分布范围可以发现,8号山台石墙向北延伸的区域已达4号建筑址的外侧,由此可以确定4号建筑址应该就在山台区域内。这样,其他的2座建筑址,女神庙、陶片窝可能与山台也有密切的关系,第一地点的4座建筑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可能属于一个统一整体。
2021年开始,经过细致调查和发掘之后,找到了8座台基址的大致分布范围,调查在原来所认识的“2号建筑址”的外围还发现了多座零星石墙,推测也和台基建筑相关,至此,整个台基建筑群的范围已达近10万平米左右。同时在通向女神庙的位置我们发现了9号台基,从平面关系上来看,1号建筑址女神庙有可能就坐落在9号台基上。9号台基上的两条探沟的发掘发现了由夯土、石头铺垫的基础。在5、6号台基之间的凹陷地带发现了一条从走向来看是通向女神庙的通道,通道两侧对称排列的两道用石头垒砌的挡水墙和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很长的排水沟。
通向女神庙的位置发现了9号台基,并发现两侧的通道和排水沟
为什么要有排水沟和挡水墙呢?从5、6号台基下来到9号台基,是一个不算很陡的坡。如果雨季山洪暴发,极速累积的洪水可能会顺着斜坡对女神庙和它所在的9号垫土台基造成直接的冲击,而通道两侧修筑的挡水墙和排水沟则可以起到保护女神庙和9号台基的作用。
垫土最深达3.5米的台基,是依托山脊打造的中轴对称布局建筑重要部分
女神庙是南北狭长形建筑,其北侧有一条方向与“女神庙”一致的斜坡状通道,以通向“女神庙”的通道中心为一轴线,5、6号台基址及其南侧的“八字形”挡水墙和排水沟形成了东西对称的结构布局。虽然目前仅在第一地点西南区域发现了这种相对严格的对称建筑,有证据显示第一地点可能存在多个局部对称的轴线。因为辽西是山地环境,不太容易像黄河平原或者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能便捷地营造出中轴对称线,因此选择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形的山脊走向,在局部地区或认为比较重要的地区,则严格坚持中轴对称原则。十三陵的布局就体现了这种大区域依托山势,小区域中轴对称的布局模式。
通过探沟发现,红山人用人力通过垫土、砌石改造了整个山脊的自然地形
2022年我们在女神庙的北边和东边各打了一条探沟,确认了女神庙就坐落在9号台基上,9号台基残存垫土的深度不低于3.5米,约一层楼高。台基依山势建造,通过垫平地势较低的地方形成一个相对平整的台面,所以地势较高的地方台基上的垫土要浅一些,夯的土要薄一些,坡下地势较低的地方则夯的土要厚一些。以南北向山脊为中心,东、西两侧逐层升高,形成了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梯级状台基建筑群,这意味着红山人用人力通过垫土、砌石改造了整个山脊的自然地形。虽然需要把实际自然的基岩山体找出来方能知道这次改造的土石方量,可以肯定的是这确实是个非常浩大的工程,第一地点是一个经过规划设计的统一整体。
祭祀遗存里发现陶缸组合、燎祭遗存、炭化胡桃等
其次是祭祀遗存的发现和解读。
在台基建筑上发现了不少祭祀用遗物,2020年在3号台基发现了陶缸组合,包括带盖的陶缸,最大的腹径70公分,残高75公分,和过去农村用的小号水缸差不多,但底是残的,没有找到真正的底,应该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在至少是距今5500年中国史前考古文化里个体最大的器物。与其配套的遗物还有钵、罐和圆陶片。
发现炭化的栎果、胡桃
在陶缸组合的附近还发现了燎祭遗存,出土了炭化的栎果、胡桃和经过火烧的玉料。
再思:对新发现的再解读
如何把零碎的考古材料串起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按照文明的标准来看,形而下的“器”是物质文化的表征,而形而上的“道”是上层建筑的表征,是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现,以此来解读牛河梁的新考古学发现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新的认识。
三礼中包含了古代礼制四大特点
首先,梳理一下文献和古史领域里对礼制的表述,我归纳为如下特点:
1、祭祀主体等级不同,祭祀场所规模不同。比如《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祭地专于天子,而祭社下达于大夫、士,至于庶人”。就是只有周王才能祭地,社则可大可小,周天子下辖的土地,是大社;王社只是祭周王畿内之土,显示级别不同祭祀场所规模不同。
《礼记·祭法》 “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具体规定了不同的祭祀主体有不同的祭祀场所规模。
2、祭祀对象不同,祭祀方式不同。
对天、地、祖先的祭祀方法各不相同
《周礼》讲“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燎祭的方式祀天上的神仙,以血祭祭社稷,以生肉、熟肉或者酒来祭奠先王。
《礼记集解》讲“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天神在天上,祭品烧了,让香气往上飘,天上的神仙就能收到。“地示在下,非痤埋不足以达之”。地神在下面,要把东西埋下去才能收得到。“人鬼在天地之间,鬱鬯芬芳,其气从乎阳而上升,其质达乎阴而下润,故灌用鬱鬯,用灌礼祭奠先人,所求诸上下之交也”。 以生肉、熟肉或者酒来祭奠人鬼即先王。
3、祭祀对象等级不同,祭品种类、组合不同。
《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祭最高的天神要用玉、丝织品、牲口必须是完整无瑕疵的。“立次祀,用牲币”,祭日月星辰时用牲和丝织品就行了,不用玉器。“立小祀,用牲。”级别最低的祭祀活动只用肉就行了。
《周礼·天官·酒正》讲了敬酒次数也不一样,大祭三贰,要添三回酒,中祭添两回酒,小祭添一次酒。
4、玉礼器显示身份等级
《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玉做六瑞,以等邦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周礼·冬官·玉人》 “玉人之事,镇圭尺有二寸”,告诉制作玉器的匠人如何取材,周天子用的圭要“一尺二寸”,用料也不一样,甚至对玉的成分都有相对明确的规定。“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天子用的玉料是最好的,纯色不能有瑕疵的。
牛河梁不同的玉器表示了墓主不同的身份
红山信仰已脱离巫术阶段,从强迫、控制神灵转向宗教的献祭、取悦神灵
第二,人类学和宗教学角度。
大家不约而同讲中国有很长的巫觋的传统,很多学者用萨满教的概念解读红山。何谓巫?“祝也,以舞降神者也。”或“能斋肃事神明也”。何谓萨满?萨满一词是西伯利亚通古斯族的外来语,意思是“迷狂者”。 巫和萨满有什么关系呢?宗教学者亚瑟·瓦利认为,中国的巫就是萨满。彼得·弗斯特、张光直先生也都这么认为,中国古代的巫和萨满是一回事。
宗教学认为巫术是准宗教现象之一,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与宗教的不同在于并不是对客体加以神化向其敬拜求告,而是力图影响或者控制客体。人类学家弗雷泽通过在澳大利亚对土著常年的调查收集了很多资料也得出大概相同的结论。巫或者萨满对待神灵的方式是强迫或者压制神灵,而不是像宗教取悦或讨好他们。比如西北地区有一个晒龙王的仪式,天下大旱要求雨,把龙王从供奉的地方抬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就是强迫龙王帮着我们做做事情。
弗雷泽的《金枝》,讲述了宗教与巫的区别 来源:网络
从宗教发展来看,有3万至1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的原始宗教、公元前4000至公元前2000年前的由原始宗教演化而来的古代宗教和世界宗教、历史宗教几个发展阶段。红山的信仰体系,正处于5500年前的古代宗教阶段。
牛河梁遗址群形成了天神、地示、人鬼的崇拜体系
第三,阐释框架中的牛河梁遗址群。东山嘴是牛河梁附近的区域性礼仪中心,规模比牛河梁小很多,说明在红山时期已经形成了祭祀主体等级不同,祭祀场所规模不同的特点。
我们在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燎祭、祼礼、瘗埋等各种祭祀方式,说明已形成了祭祀对象不同、祭祀方式不同的体系。比如,燎祭遗迹中出土的碳化果实,按照文献记载应该是燎祭的一种燃料。祼礼,“以酒灌地以请神曰灌”,用来敬祖先的。陶缸组合中的圆陶片就是祼礼组合的实物证据。
作为区域礼仪中心的胡头沟,其随葬品与牛河梁相差甚远
唯玉为葬,以玉器及其组合象征身份等级,在牛河梁里也表现得非常清楚。以器物的组合与种类作为确定地位等级的首要原则。比如在第二地点1号冢两座中心大墓、中型墓、小型墓各出土怎样的玉器,一看就能分辨出来。
同类玉器则以质地和器形大小确定等级。胡头沟是离牛河梁遗址比较远的一处遗址,整体要素和牛河梁很像,但是规模小很多,应该是区域的礼仪中心。两地出土的玉器大小、质地、质量都有所不同。同样的一对鳖或者龟不仅玉料略差,体量也仅相当于牛河梁遗址出土同造型器物的1/4大。
综上,宗教信仰方面的成就,首先形成了红山社会最高等级的祭祀礼仪中心牛河梁,形成了天神、地示、人鬼的崇拜体系;其次脱巫进入了古代宗教的阶段,形成了玉器及其组合区分等级身份的玉礼制。
形成了天神、地示、人鬼的崇拜体系
世俗权力方面的成就则显示在沿山体梯级而上修筑的超过6万平米的台基建筑群,这些建筑是一次规划并在短时间内营建完成的,利用了自然山体并实现了对自然山体的改造。女神庙与北侧的两座台基址以及通道、八字形排水沟和挡水墙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开创了中轴对称模式的先河。土石交错铺垫台基的做法,与《营造法式》技术标准近似,是后期建筑标准的源头。以上这些发现凸显了红山社会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充分说明红山社会的发展阶段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红山文化不晚于距今5500年,完成史前第一次制度创新
因此,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社会有如下特质:
其一守正创新。继承了辽西地区的文化传统,在不晚于距今5500年,完成了中国史前时代第一次制度创新,以祭祀礼仪、玉礼器使用为核心,形成了整合红山社会的制度。
其二以文化认同形成兼容并包的弹性社会,社会上层礼制基于等级的一致性,社会生活聚落表现出来多样性。
红山玉器与凌家滩早期发现的玉人,最新发现龙首形玉器,还有勾云形玉器残片高度相似。丁燕提供
其三文明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红山文化是中国史前社会上层远程交流网络的重要参与者,与凌家滩早期发现的玉人,最新发现龙首形玉器,还有勾云形玉器残片,燎祭等行为高度相似。这种相似性很难简单地用“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理论加以解释,一定是彼此之间有密切的文化交流,取长补短。
其四影响深远。天神、地示、人鬼的古代宗教体系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以玉明礼、以玉比德的玉礼制、玉文化到后期甚至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所以可以认为以牛河梁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特质的源头之一。
(浏览:)